据《中国吴氏通书》载:1992年人口调查中,吴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. 5%,按当时人口比例算.吴氏人口已近4000万人,(包括台湾)按各姓氏人口顺序捧列,为李、王、张、刘、陈、杨、赵、黄、周、吴,吴为筇10位,而吴宣后裔,在有的资料中提到,约占吴姓人口的三分之一。
江西南丰,是江南吴氏大宗的发祥地,吴宣从四川弃官避居江西,中间留次子经在临川石井,自己带领长子纶、三子绍举家来到南丰洽湾坪下、莱溪韭源落籍,卜筑卜居,肇基发展。由于宣公子孙英才辈出,文学家、史学家、政治家、军事将尉、技艺、经商,也有远渡南洋创业发展的。自宋、元、明以来,宣公支属之繁,遍及江南诸省,以至港、澳、台和越南、日本、新加坡等地区或国家。
在南丰县境内,宣公后裔遍及莱溪、三溪、太源、傅坊、洽湾、市山、琴城等17个乡、镇,87个村,较集中的有九联、石邮、康都、太源等30多个村,人数超万计。
在江西省境内,宣公后裔先后向南城、宜黄、金溪、黎川、广昌、宁都、石城、萍乡、修水、瑞金等十多个县市发展,人数少的数千人,多的如萍乡市达38000人、修水县达12100余人。
在江西省境外,宣公后裔迁徙较早的是福建。南丰县城东门关口的吴家大祠大门对面石牌坊,有“派衍江闽”四个大字,即为历史见证。以后陆续播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等省,继而发展到台湾、香港等地以至南洋各地。
在福建的光泽、宁化、连城、上杭、永定等县的吴氏后裔,都奉宣公为一世祖。
在广东的五华、广宁、河源、大埔、怀集、丰源、丰顺、和平、南雄、龙川、清远、紫金、阳江等十多个县市,他们的族谱均载明为宣公后裔。
在广西的龙川、藤县、岑溪、荔浦,在贵州的天柱等县市,根据《中国吴氏通书》提供的情况,都系宣公后裔播迁之地。
在台湾,据《中国吴氏通书》载:“于五代年晋后晋高祖天福元年(公元936年)蜀国附马宣公,由四川之阆州携妻徙居江西临川、南丰,至宣公之孙宥公,于宋仁宗天圣五年(公年1027年)移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,以霜子孙移居福建漳州,广东等地者日众,”“然后由福建、广东各地来台,溯其源流,如属福建永定、漳浦、南靖、龙溪、晋江灵水,广东省梅县、蕉岭、平远、潮阳、陆丰\'、江西省南丰、临川等县者均为宣公之后”。又载:“今台湾地区(包括澎湖)的吴氏家族,多来自福建南安、漳州、泉州、晋江、安溪、海澄等地,还有不少来自广东,如台北新店 吴氏,据传祖籍即为广东。”“福建晋江吴氏中有吴宣后裔
吴鉴、吴镒兄弟徙居台湾嘉义县,吴鉴后裔居嘉义刘厝庄, 吴镒后裔居嘉义草湖庄。”据1959年统计,迁台吴氏人多 来自闽粤两省,多数是吴宣与吴祭之后。来台后散居各地,在当今台湾吴氏家族中,以吴伯雄家族最为显赫,吴伯雄生于1939年,祖籍福建永定县下洋重镇思贤村,是吴宣之 孙吴宥的后裔。吴伯雄家族出了六个博士,政治地位、经济实力在台湾屈指可数。
在香港和南洋吴氏,有许多是吴宣的后裔,如香港新界榕树澳、三角嘴、丹竹坑等地吴氏,多是元朝期间由广东嘉应州迁入的。
宣公后裔播迁国内外甚广,历史悠久,头绪繁杂,除文中涉及到的有资料可以查考外,其他方面定有疏漏,无法一一考证。